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0篇
  免费   739篇
  国内免费   797篇
测绘学   186篇
大气科学   1396篇
地球物理   879篇
地质学   1666篇
海洋学   521篇
天文学   110篇
综合类   228篇
自然地理   46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153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165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249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226篇
  2010年   188篇
  2009年   246篇
  2008年   289篇
  2007年   294篇
  2006年   298篇
  2005年   252篇
  2004年   242篇
  2003年   193篇
  2002年   175篇
  2001年   160篇
  2000年   137篇
  1999年   160篇
  1998年   154篇
  1997年   111篇
  1996年   101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可以有效促进人体内胆固醇的代谢外排,其水平的高低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呈负相关关系,是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保护因素。厘清我国中老年人群HDL-C水平的地理分异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对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中国中老年人纵向追踪调查,利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分析等方法阐释中国中老年人群HDL-C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变化趋势,同时对比引入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及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探讨HDL-C水平空间分布的环境影响因素及其指示作用。结果表明:中国中老年人群HDL-C水平表现为女性高于男性、农村高于城镇,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整体呈现出“北低南高,中间过渡”的分布格局,且北方出现了以内蒙古、河北、辽宁为代表的低值聚集区,南方出现了以广东、广西、云南为代表的高值聚集区;SO2、NO2、降水、气压、PM10和PM2.5是影响中老年人群HDL-C水平差异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其中高浓度的空气污染物是造成HDL-C值较低的危险因素,充沛的降水和低压环境是防治HDL-C值较低的保护因素。因此,今后关于HDL-C血脂异常防控工作在全国各地应注重其空间分布规律,重点加强对HDL-C低值区的监测,以达到因地制宜、精准防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32.
三维城市模型的构建及其在噪音污染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综合利用二维矢量数据、航空影像和激光测距与距离修正数据建立三维城市模型的技术路线,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城市噪音污染信息在现有三维城市模型中的建模和可视化方法。  相似文献   
33.
Haze pollution in early winter(December and Januar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YRD) and in North China(NC)are both severe;however, their monthly variation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is study, the dominant large-scal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and local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were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over the YRD and NC in each mont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YRD(NC) is dominated by the so-called Scandinavia(East Atlantic/West Russia)pattern in December, and these circulations weaken in January. The East Asian December and January monsoons over the YRD and NC have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 number of haze days. The local descending motion facilitates less removal of haze pollution over the YRD, while the local ascending motion facilitates less removal of haze pollution over NC in January, despite a weaker relationship in December. Additionally, the monthly variations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showed that advers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restrict the vertical(horizontal) dispersion of haze pollution in December(January) over the YRD, while the associated local weather conditions are similar in these two months over NC.  相似文献   
34.
The effects of aerosol–radiation interactions(ARI) are not only important for regional and global climate, but they can also drive particulate matter(PM) pollution. In this study, the ARI contribution to the near-surface fine PM(PM2.5)concentrations in the Guanzhong Basin(GZB) is evaluated under four unfavorable synoptic patterns, including "northlow", "transition", "southeast-trough", and "inland-high", based on WRF-Chem model simulations of a persistent heavy PM pollution episode in January 2019. Simulations show that ARI consistently decreases both solar radiation reaching down to the surface(SWDOWN) and surface temperature(TSFC), which then reduces wind speed, induces sinking motion,and influences cloud formation in the GZB. However, large differences under the four synoptic patterns still exist. The average reductions of SWDOWN and daytime TSFC in the GZB range from 15.2% and 1.04°C in the case of the"transition" pattern to 26.7% and 1.69°C in the case of the "north-low" pattern,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ARI suppre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PBL), with the decrease of PBL height(PBLH) varying from 18.7% in the case of the "transition" pattern to 32.0% in the case of the "north-low" pattern. The increase of daytime near-surface PM2.5 in the GZB due to ARI is 12.0%, 8.1%, 9.5%, and 9.7% under the four synoptic patterns, respectively. Ensemble analyses also reveal that when near-surface PM2.5 concentrations are low, ARI tends to lower PM2.5 concentrations with decreased PBLH, which is caused by enhanced divergence or a transition from divergence to convergence in an area. ARI contributes 15%–25% toward the near-surface PM2.5 concentrations during the severe PM pollution period under the four synoptic patterns.  相似文献   
35.
利用郑州市主城区1961—2020年气象观测资料和2014—2018年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郑州主城区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长期变化趋势与影响因子以及2014—2018年主城区大气自净能力与PM_(2.5)的关系。结果表明:郑州主城区大气自净能力指数30 a气候均值为4.42 t·(d·km^(2))^(-1),春季大气自净能力最强,为5.20 t·(d·km^(2))^(-1);秋季大气自净能力最弱,为3.88 t·(d·km^(2))^(-1),不利于对大气污染物的清除。1961—2020年郑州主城区大气自净能力呈显著的减弱趋势,其中1969年最强为6.85 t·(d·km^(2))^(-1),2020年最弱为3.06 t·(d·km^(2))^(-1)。影响因子中,1961—1980年混合层厚度与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呈正相关;日平均风速≥2.5 m·s^(-1)的日数和小风日数与大气自净能力分别呈正、负显著相关;大气自净能力指数与降水日数显著相关,2015年后偏强降水日数的增加对大气自净能力在同时期的增强有一定影响。此外,研究还表明主城区大气自净能力和PM_(2.5)浓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说明大气自净能力强时,对应的PM_(2.5)浓度低,环境空气质量趋好。  相似文献   
36.
基于旋翼无人机开展大气边界层观测可为气象要素和大气污染物垂直结构的研究提供具有高时空解析能力的新方法,有助于深入理解低层大气物理化学变化机制。本文详述了旋翼无人机在开展大气边界层环境气象垂直观测实验的应用及优势。基于自主研发的旋翼无人机环境气象观测平台,通过开展传感器在无人机上不同的搭载位置,以及旋翼无人机与探空气球、高塔的对比观测实验,明确了旋翼无人机对气象环境观测的影响及合理的搭载方式。研究进一步在湖北重污染天气条件下开展了0—1000 m的大气边界层垂直观测,并研发了基于旋翼无人机姿态数据的大气边界层气象要素及污染物垂直观测的订正方法。结果表明:实验获取了2—10 m垂直分辨率的高质量大气廓线数据,可精细捕捉大气边界层及其逆温层高度和污染物浓度等要素的垂直变化特征。本文旨在为无人机观测的科研应用提供一种技术可行且数据可靠的观测手段。  相似文献   
37.
利用中国东北地区1981—2018年16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资料, 定义了中国东北地区秋冬季霾日指数, 分析了年际尺度上该地区霾日数与同期大气环流异常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 中国东北地区秋冬季霾日指数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 欧亚—太平洋遥相关型(Eurasia-Pacific Teleconnection Pattern, EUP)负位相、东亚大槽偏弱等大气环流异常配置导致中国东北地区秋冬季霾的发生频次增加。巴伦支海与喀拉海北部海域是影响中国东北地区秋冬季霾日年际变化的海冰关键区, 该区域海冰面积与霾日数呈显著负相关, 北极海冰通过改变大气环流间接影响中国东北地区秋冬季霾日发生频次, 当北极海冰异常偏少时, 东亚冬季风偏弱, 近地面风速偏低, 环境湿度偏高, 中国东北地区受东北亚异常反气旋西侧的异常偏南风控制, 且受“EUP”负位相模态影响, 东亚大槽减弱, 有利于大气污染物和水汽向中国东北地区输送, 该地区秋冬季霾的发生频次增加。  相似文献   
38.
依托“锡盟—济南”特高压输电工程,根据WRF-Chem V3.7大气化学模式系统对北京及周边地区污染物浓度变化进行模拟和评估,设置不同地点、不同高度、不同排放量等,定量化评估特高压跨区域输电工程对受端区域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气象条件下,东南小风的情况下,工程对北京大气环境影响范围最大;根据虚拟电厂的高度,对9 m、27 m、46 m、64 m、91 m、130 m、185 m和255 m高度分别评估,发现在电源点附近,对91 m空间层的大气PM2.5浓度影响最大;远距离输送后,对0—45 m空间高度层的大气PM2.5浓度影响最大;“锡盟—济南”特高压工程配套电源点对北京地区相关污染物浓度变化影响极小。  相似文献   
39.
利用浙江省义乌市2015—2019年逐小时气象观测数据(相对湿度、风速、地气温差、能见度)和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 AQI)数据, 分析了义乌地区低能见度天气(观测能见度lt; 10 km)的分布特征和气象要素条件。利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 Term Memory Neural Network, LSTM)模型对逐小时能见度进行模拟, 分别对比了观测能见度作为输入变量与否的模拟效果; 根据义乌地区低能见度天气条件的特征, 将模拟时段分为三个时期(11月至翌年2月, 3—6月, 7—10月), 对比了分时期模拟的效果; 以及评估了模型的预报步长。结果表明: 高湿、高污染、气温高于地温和低风速是义乌地区低能见度天气的主要特征。LSTM模型对单站能见度有较好的模拟效果, 当输入参数中加入历史观测能见度时, 能大幅提高模拟准确度, 日均能见度模拟结果均方根误差RMSE=0.63 km, 平均绝对误差MAE=0.51 km, 拟合优度R2=0.99;分时期进行模拟能得到更精准的模拟结果。本研究中选用的输入要素在冬季(11月至翌年2月)模拟效果最好, RMSE=2.35 km, MAE=1.46 km, 低能见度均方根误差RMSE_10 km=1.81 km, 低能见度平均绝对误差MAE_10 km=1.13 km, R2=0.83; 3—6月的模拟中, 输入变量中不加AQI模拟效果更好, 这意味着3—6月义乌地区的低能见度天气以雾天气为主导, 加入过多变量并不一定能提高模型准确度; 随着预报步长增大, 模型预报效果变差, 预测步长等于3 h, R2=0.71, 预测结果已不具备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40.
利用2014—2020年河北沧州逐小时气象与环境监测数据,对沧州市臭氧(O_(3))污染加剧现状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沧州地区O_(3)污染呈加剧态势,且O_(3)已上升为该地区首要污染物;O_(3)污染集中出现在5—9月,O_(3)质量浓度日变化呈单峰单谷型,最大浓度出现在16:00前后;(2)5—9月O_(3)日最大8 h平均质量浓度(简称“O_(3)-8 h”)所处时段,平均气温、最高气温、相对湿度、总辐射辐照度与O_(3)质量浓度的相关性较好,本站气压、水汽压和平均风速与O_(3)质量浓度的相关性未通过显著性检验;(3)5—9月O_(3)-8 h时段,当同时满足8 h平均气温高于30.9℃、最高气温高于32.7℃、平均相对湿度低于42.1%、平均总辐射辐照度高于505.8 W·m^(-2)时,出现O_(3)污染的概率达84%;(4)气象因子不是O_(3)小时质量浓度快速增长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